10月8日電據香港《星島日報》報道,被水母螫傷后果可大可小,有港人在海灘游泳時被水母螫傷,右前臂和右腳立即紅腫,數日后右手開始麻痹、腫脹,甚至全無知覺,手指因缺血而變黑,要接受大規(guī)模皮膚移植和整形手術,最終右手只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。
據報道,事發(fā)在去年7月,該名31歲香港男子在泰國海灘游泳,期間右前臂和右腳突然感到劇痛,并立即出現紅腫等過敏反應,懷疑被水母螫傷。他上水后即以清水沖洗刺痛部位,涂上藥膏,然后在當地醫(yī)院留醫(yī)。
須皮膚移植兼整形
傷者翌日返港,隨即送到韋爾斯親王醫(yī)院矯形及創(chuàng)傷科跟進,但情況急轉直下,傷口多處有病灶斑丘疹;其右手在螫傷后第四天更開始麻痹、腫脹,皮膚轉為青紫色,甚至全無知覺。
雖然傷者當時立即接受筋膜切開術和多次清創(chuàng),手指仍有缺血問題,多只指頭也因為壞疽而變黑,其后要從大腿內側移植皮膚,進行大型重建手術。右手在9個月后恢復部分活動能力。
負責研究的醫(yī)護人員在最新一期《香港醫(yī)學雜志》指,全球有超過2000種水母,當中約70種對人體有毒性,螫傷后病征較遲出現,但病情可以惡化得很快,包括出現腸胃不適、心跳停頓、呼吸困難等;其余大多只會引致患處有輕微反應,如皮膚紅腫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。
全球三起 港屬首例
報道說,全球文獻迄今只記載過3起水母螫傷引致嚴重肢體受傷的個案,而涉及港人的病例尚屬首次。
研究人員特別提醒,香港四面環(huán)海,不少人喜歡出海進行水上活動,建議可穿保護較佳的鯊魚衣游泳。
如果不幸被水母螫傷,傷者應立即上水,并以海水沖洗傷口,小心移除黏在傷口的水母殘骸后,再以冰敷或抗組織胺控制病情,然后求醫(yī),勿涂抹酒精、醋、尿液,或者用清水沖洗傷口,否則病情可能惡化。
目前醫(yī)學界對水母螫傷并無統(tǒng)一的治療方法,研究人員建議,如果傷口開始出現缺血性病征,首要做好傷口保溫,將受傷的肢體放置在心臟水平以下,避免過度包扎傷口;并補充足夠水分,勿飲用咖啡或茶等飲料,否則可引致血管收縮。
小編寄語:還是希望各位求美者們在選擇機構時候,盡量選擇正規(guī)的醫(yī)療美容機構,規(guī)避人為的風險,最后,也希望各位求美者能夠實現自己的美麗夢想?。?STRONG>來源:人民網)
相關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