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美贷的“卷土重来”往往伴随着隐蔽性更强的套路,但监管新规已明确划定红线。消费者需从以下维度构建“防火墙”,避开以“美丽”为名的贷款陷阱。
?
医美贷卷土重来!监管新规下,如何避开『美丽陷阱』?
?
一、识破医美贷新套路
?
1、“免费”背后的连环计
?
警惕“0首付0利息”“先美丽后买单”等话术,实为诱导分期,实际年化利率可能超36%(法律红线)。
?
案例:某机构以“免费体验”吸引客户,术后要求支付高额“耗材费”,并强制绑定贷款。
?
2、场景化渗透
?
贷款嵌入医美APP、直播平台,甚至与网约车、外卖平台合作推送广告,利用生活场景降低警惕性。
?
3、“医美顾问”变贷款中介
?
部分机构与小额贷公司勾结,以“资质审核”为名套取个人信息,未经同意擅自办理贷款。
?
二、监管新规核心防线
?
根据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》《医疗美容贷款风险提示》等文件,重点防范:
?
禁止向无还款能力者放贷(如学生、低收入人群)。
?
禁止“医美贷”产品过度营销(如夸大宣传、诱导分期)。
?
强制信息披露:贷款机构需明确展示实际年化利率、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。
?
三、避坑实操指南
?
1、术前“三查”
?
查机构资质:登录国家卫健委官网,确认机构是否持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且诊疗科目含“医疗美容科”。
?
查医生资格:医生需具备《医师执业证书》及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,可通过“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”系统验证。
?
查贷款合规性:要求机构出示合作金融机构名单,确认其是否持牌(如消费金融公司、银行),拒绝与无资质第三方合作。
?
2、合同“四必看”
?
利率表述:警惕“日息低至X元”等话术,要求明确标注实际年化利率(IRR计算法)。
?
费用清单:确认是否包含“咨询费”“服务费”“保险费”等额外收费,总成本是否超LPR4倍(当前约15.4%)。
?
违约条款:注意逾期罚息上限(不得超过贷款利率的50%),及是否有“暴力催收”免责条款。
?
退出机制:明确提前还款是否需支付违约金,及术后效果争议如何终止贷款合同。
?
3、支付“两不做”
?
不扫个人收款码:正规机构应通过对公账户收款,个人转账可能涉及偷税或诈骗。
?
不授权自动扣款:谨慎签署《代扣授权书》,避免贷款被划至非合同约定账户。
?
四、维权路径
?
证据固定:保存术前术后照片、聊天记录、缴费凭证、合同原件等。
?
投诉渠道:
?
金融纠纷:拨打12378(银保监会投诉热线)或通过“全国12315平台”举报。
?
医美纠纷:向当地卫健委、市场监管局投诉,或通过“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三正规医美平台”在线举报。
?
法律救济:
?
遭遇“套路贷”可报警,涉嫌经济犯罪的由公安机关立案。
?
民事纠纷可向法院起诉,主张合同无效(如利率违法)或撤销(如欺诈)。
?
五、理性消费建议
?
量力而行:医美消费不应超过可支配收入的30%,避免“以贷养美”。
?
延迟满足:对冲动消费设置“冷静期”(如72小时),避免被营销话术裹挟。
?
保险对冲:部分机构提供“医美保险”,可覆盖手术失败导致的修复费用,但需仔细阅读免责条款。
?
免责说明: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