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公布的8起"打耳洞"行政处罚案件引发社会热议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美容操作背后,折射出医疗美容行业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——某美容院操作台面检出致病菌、某美甲店使用三无穿刺器械、某美容师手持"耳洞枪"却无行医资质...这些触目惊心的违规操作,将求美者暴露在感染、瘢痕甚至血液疾病的风险之中。
?
?
穿耳术这项被纳入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》的医疗行为,实则暗藏解剖学风险与感染?;?。正规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业消毒设备,操作人员必须掌握耳部神经血管分布知识。然而被查处的机构却将医疗行为降格为"手工艺品制作"——用网购的耳洞枪替代专业器械,用酒精棉片代替高温灭菌流程,在咖啡厅、美甲店等非医疗场所开展侵入性操作。这种对医疗规范的肆意践踏,折射出整个医美行业的系统性失序。
?
?
在更广泛的医美领域,从皮肤护理到微整形,从激光治疗到手术整形,各种乱象层出不穷。一些非正规的医美机构,缺乏执业资质和专业的设备,却大肆宣传各种神奇的医美效果,吸引消费者上钩。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,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,对医美技术一知半解,却敢在消费者的脸上“动刀动针”,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。
?
?
面对医美行业的种种乱象,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。他们缺乏对医美知识的了解,难以辨别医美机构和产品的优劣。同时,由于医美行业的信息不对称,让消费者在维权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。一些医美机构在出现问题后,推诿责任,甚至消失不见,让消费者投诉无门。
?
?
免责声明:文章和图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